02
2023-03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立”为开始之意,表示万物复苏的开始。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季精神养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
02
2023-03雨水是24 节气中的第 2 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早春“捂一捂”,有量也有度雨水前后,注意春捂秋冻。春天换装要谨慎,不可骤减。雨水时穿衣原则是“下厚上薄”, 这既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畅达的特点,同时应和了老话“春捂”的原理。雨水前后,正处于阴退阳长、寒祛热来的转折期,不能过早地减少衣服,应“春捂”一段时 间。如果天气一暖和,就将那些棉衣束之高阁,可能在早晚,或者一个倒...
02
2023-03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时节,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黄帝内经》认为,春天肝当令,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肝火旺盛,易动怒,易患头痛、眩晕、中风、胁痛等疾病。此时,通过饮食、运动等多种方式疏理肝气、护肝补阳,将免疫的堤防修得更加牢固,从而杜绝各类疾病的发生。惊蛰养生小妙招(出字幕不配音)1.二月惊蛰宜春练 (出字幕...
02
2023-03(主持人配音) 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是二十 四节气之一。春分也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节。《春秋繁露· 阴阳出入上下篇》载:“春 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然而,春分时节,天气变化频繁,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气 候剧变时,如果人体不能适应气候变化,会导致阴阳失衡,体弱者容易生病,像眩晕、失眠、月经失调、 痔疮等病症都是...
02
2023-03清明,《历书》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时节人体生理反应过敏性疾病增多。 清明时期,百花吐蕊、万物抽芽、花香四溢,很容易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所以过敏性体质的人易皮肤过敏,出现红、痒、斑疹,俗称为荨麻疹。情志易抑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02
2023-03谷雨在每年阳历的4月19日至21日,即农历三月下旬,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清明断寒,谷雨断霜”,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才能茁壮成长。脉象如游鱼,谷雨时节的气候不温不火,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故气血活动也介于夏、冬之间的状态。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
02
2023-03(立夏炎热 养心败火最关键)“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 季开始的日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描述夏季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 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重在一个“长”字,烈日炎炎,雨水充沛...
02
2023-03小满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进入小满,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农谚有“小满小满,江满河满”之语,意思是说过了 小满,降水增多,江河湖泊的水量多起来,闷热与潮湿天气即将来临。因此,小满节气的养 生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小满时节人体的生理反应小满是一年中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阳气最为旺盛的节气之一,天气渐趋炎热,人的情绪波动较大,易感到心浮气躁。...
02
2023-0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种”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在这一节气中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长江中下游地区进人梅雨季,空气湿度显著增加,导致人的汗液无法通畅排出,湿热郁结于体内,人常感到倦怠无力、萎靡不振。有谚语说到:“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映了夏天 人们的通病——懒散。《素问 ·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02
2023-03白天最长、日影最短的夏至来啦!夏至,古时又称“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此时,阳盛于外,阳极阴 生。一、经络养生——健脾胃、祛暑湿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暴雨是家常便饭,“湿气”比之前来得更加猛 烈。不同于芒种的风湿,夏至是暑湿,阳虚体质及寒热夹杂等患者,容易出现口黏、 口腻、 头重、嗜睡等症状,故养生要注意健脾胃、祛暑湿。艾灸可温胃祛湿、防病保健。祛湿先健脾,夏至可灸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