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防暑祛湿、冬病夏治成为此节气的养生重点。
三伏最热天,防暑不怠慢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正是因为酷热难耐,很多人会因体力不支,热得中暑倒地。
中医解读“中暑”
中暑,又称“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由暑气酷热所造成,主要症状有发热、 浑身困重、出虚汗、腹泻、头晕,甚至晕厥等。而“阴暑”中医学有“静而得之”、“避暑乘 凉得之”的论述,意思就是“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这种中暑的主要症状有腹痛腹 泻、全身酸痛,甚至高热等。
揉掐穴位防中暑
定位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直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
操作方法 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掐揉1 分钟。此法有疏风清热、醒脑开窍的效果。
定位 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 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用力按揉1 分钟。 此法有疏风泄热、通络止痛的效果。
大暑阳气盛,冬病莫过夏来治
中医诊疗中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认为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哮喘缓解期、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与虚寒有关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消化 系统疾病;妇科炎症、痛经、产后风寒等妇科类疾病;风寒湿引起的颈、肩、腰、背、关节 痛等,在夏季采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式,将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三伏贴原理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根据“虚则补之”、“寒者温之”、“内病外治”等理论,采用辛散 温通功效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治疗,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布将药物直达病所,可疏散 风寒、温补肺肾,提升人体阳气,鼓舞正气,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病、强身的双重功效。
三伏灸原理
三伏天艾灸疗法(即三伏灸) 是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 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三伏灸 既可以除去刚刚感受的寒湿之邪,也可以去除体内久伏的寒湿之邪,从而改善体质,恢复健 康。
大暑大暑,正值酷暑,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充分饮用凉开水,可加少量食盐;多食含钾食物,如香蕉等;可随身准备人丹、十滴水、清凉油等;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以上方法,愿大家轻轻松松度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