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顾名思义为“出暑”,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人们最直观的体验就是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寒冷过渡。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小,其相对湿度下
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发展为“秋燥证”。
情志调养
精神方面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心情舒畅。处暑时节,随着气温下降,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开始减缓、内敛,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很容易出现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 乏”现象。此时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出现悲忧伤感。应主动调整好心情,注重收敛神气、 宁神定志,这样才符合秋季容平的特征。
起居调养
适当秋冻
处暑时节,虽有金风送爽,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衣着宜少不宜多,以锻炼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和适当增强抗病能力。当然“秋冻”以凉而不寒为度,应随着天气变化,适 当增减衣服。
科学睡眠防秋乏
睡眠,古人称为“眠食”,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睡眠”的名言。而“睡得香”还被确 定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处暑过后,人的起居应做出相应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黄帝内经》指出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有利于阴精的收藏,让自己 对阳气有所储存和收敛;早起,有利于采集天地之阳气,预防各种寒邪疾病。
饮食宜少辛增酸
处暑时节,饮食方面要“少辛增酸”。“少辛”是因为辣椒、花椒、生姜等辛味食品,有 发散的作用,能调动人体肺部的阳气,以发汗的方式向外发泄,阳气发散了,自然身体也就 凉了。但处暑前后,天气转凉,若再吃味辛之物,就会增加肺气的耗散,加重秋燥的症状。
“增酸”:山楂、酸梅、葡萄等酸性食物具有较强的滋阴效果,能收敛过旺的肺气,缓 解我们身体的“旱情”。因此,处暑时节可适当多吃。
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特别指出的是,葡萄虽属酸性水果,但不宜一次性吃得太多,更不能在吃葡萄后立即喝水。因为葡萄本身有通便润肠之功效,吃完葡萄立即喝水,胃还来不及消化吸收,水就将胃酸冲淡了,葡萄与水、胃酸加速了肠道的蠕动,腹泻也就产生了。
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从今天开始,我们喜爱的天高云淡的秋季真正地到来了。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凉”,气温降低,季节变化,一不小心就容易生病,提醒您一定要及时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