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治愈首例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杀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2%--21%,国内为1.8%-7.7%,这包括相对较多的异时性发病,而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罕见。其特点发病年龄早,多在绝经前。我院就成功治愈一例同时性双侧不同组织类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2012年11月底,患者张女士,38岁,因“发现双侧乳腺无痛性包块二月”至本院八病区住院治疗,彩超提示双乳占位,在科主任,院长助理刘斌带领下,经仔细体检:发现左乳“3”点位置一2厘米×2厘米×1.5厘米大肿块,质偏硬,表面不光滑结节感,界线欠清,活动度良好;右乳“8”位置乳晕下似正常腺体上突出一结节,约0.8厘米×0.6厘米大小,质稍硬,周边界线清,活动度差,皮肤均无异常改变也无粘连,均无触痛,双腋下锁骨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非高危人群。术前经全科集体讨论,恶性病变不能排除,遂制定详细治疗方案,经术前精心准备后,先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右乳高级别导管内癌,向其家人交待病情经其同意,遂立即在全麻下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程顺利,术后经防治感染止血支持引流等综合治疗,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计划进一步予化疗内分泌等综合治疗。术后常规病理(经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专家会诊):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淋巴结(1/11),右乳混合型癌(其中高级别导管内癌占80%,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占20%)淋巴结(1/19)。
乳腺癌发病的年龄分布在东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在高发区如北欧、北美等国家,乳腺癌从20岁左右开始出现,在绝经期即45-50岁之前保持快速上升势头,大约年龄每增长10-20岁发病率上升1倍,绝经期后上升相对缓慢,75-85岁达到最高。而在亚洲等低发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在绝经后会略下降,一般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在45-55岁之间,亚洲人移居西方国家后仍保持这种年龄分布特征。但是乳腺癌的发病近年来越来越低龄化。 具体病因不明,可能跟下列因素有关: 1. 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长期刺激:雌激素的活性对乳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月经过早来潮(小于12岁)或绝经晚(迟于55岁),未生育,晚育(第一胎在35岁以后)或生育后不哺乳,乳癌的发生率较高。2. 病毒:致癌性RNA病毒可能与乳腺癌相关。3. 乳腺非典型增生:有乳腺导管和小叶非典型增生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4. 遗传和家族史:具有乳腺癌家族史(一级直系亲属患乳腺癌)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2-3倍。5. 营养因素:营养过剩,肥胖,高脂物质摄入过多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6. 放射线:接受高水平电离辐射,尤其是因其他疾病使胸部接受过多放射线照射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乳腺癌筛查方法:自查BSE(裸露前胸,双上肢自然下垂,对着镜子。先视诊看双乳是否对称,有无酒窝征,桔皮征,乳头有无偏斜凹陷,后触诊右乳用左手、左乳用右手指腹平触乳腺各象限及乳晕腋尾部腋窝,避免抓捏错把腺体当包块。最后挤压乳头看有无溢血溢液),临床体检CBE即专科医师触诊,彩超,钼靶X线检查,乳腺MRI增强扫描;钼靶X线检查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国内适合40岁以上女性筛查。
大部分乳癌早期无疼痛,仅在无意中发现乳腺上一肿块,许多女性放松警惕,不予重视,导致治疗延误,病期过晚,预后不良。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期组织类型年龄免疫组化等综合采用手术,放化疗,内分泌,分子靶向等治疗措施。乳腺癌的治疗是实体肿瘤中治疗效果最好的肿瘤之一。早期原位癌治愈率可达95%以上。所以患有乳腺包块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诊,得了乳腺癌的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及随诊。记住提高早诊率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八病区 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