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之花别样红
——宿迁市中医院50年发展历程

大运河是鲜活、流动的人类遗产,她蜿蜒千里来到钟吾,养育了我宿迁儿女。男儿有霸王拔山盖世、经天纬地之雄才大略,女儿有虞姬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之柔美。“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改革开放的宿迁,是“生态之都”“创业之都”。
宿迁市中医院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今年,迎来了建院50周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创业和发展,宿迁市中医院犹如一朵杏林奇葩,绽放在这古朴的运河之畔。
一
宿迁市中医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6月的宿迁县马陵医院。1965年5月因机构精简撤销后19名医务人员携少量资金和器械来到东大街创建了宿城卫生院,1982年8月正式成立宿迁县中医院;1987年宿迁县改市,更名为宿迁市中医院。1996年,地级宿迁市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承担地级宿迁市中医药医、教、研中心任务,同时履行宿豫区人民医院职能。2008年5月6日,中医院迁入宿豫新址。
二
回顾中医院的发展,始终在机遇和挑战中抉择。2005年底,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到了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需要领导班子深思熟虑,拍板决策。调研、走访、论证的过程是艰难的,从千丝万缕的蛛丝马迹中理出思路,最终形成:“把宿迁市中医院建设成为中医特色突出,西医力量雄厚,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温馨,管理科学规范,服务水平一流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规划发展五大重点学科”为发展的突破口,以“挂大靠强”为发展的技术支撑,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院”战略。
领导班子深知,宿迁市中医院底子薄、基础差,要赶上省内同级中医院的水平,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力气和智慧。医院相继与北京301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展开全面合作,“瞄准先进、博采众长”,在医院建设和发展进程中不断总结自省、开拓创新,以跨越式发展来缩小与兄弟医院的差距。2008年3月,医院成为北京301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站点医院, 6月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评审验收,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2008年5月6日医院整体迁入新址以来,全院职工群情激昂,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一年多来,门诊量增长80 %,出院病人增长134%,业务收入增长120%,病人满意度达到98%,中医院人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胜利的果实。
三
医院现占地面积90亩,固定资产总值为1.37亿元,一期门急诊楼、病房楼建筑面积为25438平方米,其中医疗业务用房23624平方米,二期病房楼(21层、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正在规划设计中。设置床位458张,实际开放408张。
医院现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麻醉科、口腔科等17个临床科室,住院部设八个病区、ICU,医技科室有放射科、磁共振室、CT室、超声科、检验科、药剂科等。
主要医疗设备有:德国西门子1.5t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飞利浦四维彩超、CR、DR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奥林巴斯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电切镜等万元以上设备108台(套),层流手术室11间;医院加入了宿迁市120急救网络,急诊科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四
九州生气恃风雷,医院发展靠人才。医院一方面“敞开大门请高手,不遗余力求贤才”,一方面“立足岗位,眼睛向内”培养人才。经过近三年来的内培外引,目前医院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技术水平突出的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29人,研究生6名, 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名,市135工程培养人才3名,专业技术人员达85%。参与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承担江苏省中医药局重点资助项目临床及实验研究1项。医务人员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97篇,主编的医学专著2部,这些论文和专著在专业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现已初步形成肛肠、骨伤、眼科、脑病康复、微创等五大重点专科构架和内、外、妇、儿四大支柱科室。肛肠科、眼科于2008年上报省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骨伤科于2008年上报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三个重点专科的技术和规模在市内都有领先地位,同时也作为示范带头,引领了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
五
中医院扬帆起航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在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区委、区政府领导亲临医院调研指导,2009年初,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努力将中医院建成宿迁一流的医院,建成所有医技人员向往的医院”。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中医院的扶持力度,逐步增加投入,提高硬件设施水平,集中力量把中医院办好,努力把中医院建成为全市的医疗中心。区委决策高屋建瓴,指明了航向。医院将以50周年院庆为契机,秉承“患者至尊、医德至上、医技至精、服务至诚、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理念,积极加强中青年优秀学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培养一批医德高尚、中西医理论功底深厚、拥有独特的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群众公认的中医“名家”;以争创省市中医重点专科为抓手,力争打造一批拥有优秀学科带头人、人才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危重病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名科”;以此为基础,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强化中医药学术的继承和创新,加强医院管理,努力把医院建成一所适应群众需求,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可稳步持续发展的“名院”。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新的医改形势,使我们认识到:医院的发展像逆水行舟,稍纵即逝退千寻,面临巨大的挑战;危机对于搏击风浪的人来说,是“危中有机”,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创业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我们有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市、区卫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只要我们只争朝夕、抢抓机遇,就会乘风破浪、扶摇而上。那时候,这枝杏林奇葩一定会更艳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