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人各不同。中医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把人分为九种体质。其中阳虚体质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手足冰冷,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乃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寒邪外侵、过食寒凉之品、忧思过极、房事不节、久病等引起脏腑功能损伤,“阳消阴长”,阴寒之气偏盛而生里寒,从而表现体内阳气不足,而机体失去温煦、推动、蒸腾与气化等作用,甚至出现水液停留的证候。阳虚体质往往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易感风寒湿邪,耐夏不耐冬。
阳虚体质的表现变化多端,中医针对阳虚体质,治疗原则以益气温阳散寒为主。中医对于阳虚体质的治疗、预防等方法繁多,尤以灸法、三伏贴、食疗等最为简便廉验。
灸法,是利用艾绒或艾条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多为穴位或痛点)上烧灼,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与药物(清艾条成分多为艾叶,药艾条成分多为艾叶与其他一些具有辛温散寒作用的药物)的温通经络作用以及腧穴的功能,通过人体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疏经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三伏贴,又名天灸,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以中药对于穴位产生作用,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三伏贴是在夏季的三伏天期间,日光为一年之中最为盛大的时候,中医学理论认为天人合一,这个时候的人体内阳气应为最盛之时,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此时,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最能刺激穴位,使药物更好地循经导入,从而达到振奋阳气、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而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以上两种方法穴位的选择,主要为足三里、大椎穴、神阙穴、命门穴、涌泉穴等。)
俗语常言:药补不如食补。中医更是讲究药食同源。生姜、蜀椒、葱、蒜等作为药用之外,亦是餐桌上常见的调味佳品,还有许多食物如:羊肉、鸡肉、狗肉、韭菜、芥菜、香菜、核桃、松子、花生、荔枝、龙眼、大枣等往往具有温阳、散寒等功效。同时,可适当在炖汤中适当加入一些温补类的中药材,比如:党参、黄芪、枸杞等,甚至身体虚弱的老人或是久病之人,可适度加入人参、虫草等。(姚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