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五行学说
李明吾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有着很多的误读,五行学说甚至还被说成是迷信。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医五行学说还有生命力吗?
什么是五行?它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为五材,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另一个层次为五运,“行”是运行。《说文解字》说:“行,人之步趋也。”《现代汉语辞典》说:“行,迈步往前走的意思。”行走、行动,就是运行、运动。中医把五行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五运六气理论,指导着临床实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宇宙诞生已有138亿年,地球也有近40亿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空里,地球才孕育出生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地球上的生命必然留有相应的“遗传密码”。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肺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同时又合筋、脉、肉、皮毛、骨五体。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地球上的生命是阴阳二气化育而成的,在大自然中,春季里气运动的形式是舒展,夏季里气运动的形式是上升,长夏里气运动的形式是平稳,秋季里气运动的形式是内收,冬季里气运动的形式是潜降。张仲景正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金匮要略》曰:“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五行相生相克,才能维持机体阴阳平衡。若木太过或土不及,就会打破这种平衡。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木乘土”;木本不足,造成“土虚木乘”。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由于脾主运化,乃后天之本,也是人体能量的产生基地。脾胃四季康健,人体脏腑才能正常运转。自然界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连绵不断、相互呼应;人体的四肢百骸,气血津液循环周身、如环无端。自然界的每一个季节的养生又必然和下一个季节相关联,自然人如冬季不养护好肾精,春季就容易患感冒发热类疾病。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行和五材完全不是一回事。五行生克,并不是指可以看的见的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而是气运行的五种形式。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木生火。这种木生火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用木头来取火。如果当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到了夏季就会影响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就是木气虚,不能生火。金气的内收运动,使植物的种子饱满,使植物的主干的木质化程度高,为冬季的潜藏创造了条件。冬季水气的潜降,为种子储备了能量,就为第二年春季的展放,植物更好的生根发芽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的过程。
由此可见,“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气的运动规律,它支配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壮老已。在五行中,木代表气的展放运动;火代表气的上升运动;金代表气的内收运动;水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土代表气的相对稳定运动。夏末气候闷热潮湿,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对均衡,气的展放和内收也相对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气的运动方式。
五行相生,可以为某种气的运动补充能量;五行相克,可以抑制某种气的运动太过。这种生克制化,保证了五行之气平衡、稳定、协调,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植物有年轮,树木的年轮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细胞逐渐变大,夏季气上升,树的细胞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细胞变小,冬季气潜降,细胞变得更小,甚至停止生长。细胞大的时候颜色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动物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壳上也有年轮。黄花鱼脑袋上有两块硬骨头,有这个特征的鱼叫石首鱼,有人研究石首鱼这两块坚硬的骨头,把它剖成薄薄的片以后,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发现不仅有年轮,有季轮,有月轮,还有日轮。
五行并非仅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揭示了大自然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阴阳运动,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阐明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揭示健康与疾病、诊断和防治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