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研动态 > 正文

重磅!我院王谦执笔编写2023版《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治全国专家共识》英文版重磅发布!

来源: 日期:2023-07-19点击: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来源于胸膜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因其起病隐匿,局部侵袭性强,导致恶性胸膜间皮瘤确诊率低和误诊率高,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死亡率极高,因此恶性间皮瘤高风险人群早期筛查和治疗至关重要。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随着免疫治疗和电场治疗的应用,患者的生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指南和共识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规范诊疗提供指引。但在临床诊疗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确认和规范,尤其是在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规范应用方面。为促进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的同质化和规范化,更好推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诊疗,由宿迁市中医院王谦院长执笔编写《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治全国专家共识》已正式被学术期刊《Thoracic Cancer》接收并发布。

该《共识》涵盖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病因与筛查、诊断、外科治疗、放疗及其他物理治疗、内科治疗、姑息支持治疗、预后随访各个方面,最终形成了13条专家共识。

共识一 (推荐)

我国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确诊率低,误诊率高,目前推荐对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地区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筛查。

共识二 (强烈推荐)

胸腹部增强CT是目前恶性胸膜间皮瘤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MRI和PET/CT等影像学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使用。

共识三 (强烈推荐)

推荐将CT引导的穿刺活检作为标准操作,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胸腔镜检查作为在特定情况下有效补充手段。

共识四 (强烈推荐)

组织病理是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金标准,病理报告中应包括组织学亚型和Ki-67增殖指数。包括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和双相型。上皮样间皮瘤中推荐尽可能在病理报告中应报告生长方式。原位间皮瘤需通过免疫组化检测BAP1和/或MTAP丢失,和/或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DKN2A纯合子缺失辅助诊断,且与胸外科和影像科医生进行充分MDT讨论。上皮样弥漫性间皮瘤的核分级,建议在病理报告中记录核分级。细胞的异型性程度、核分裂象多少和有无坏死。常用的间皮瘤标记有:Calretinin、CK5/6、WT-1、D2-40、BAP1、MTAP等。推荐至少选用3个以上间皮瘤标记同时使用。肉瘤样型间皮瘤细胞通常不会脱落至浆膜腔,此型不常规推荐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组织标本不足或难以获得情况下,推荐通过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对反应性间皮增生、恶性间皮瘤和转移癌的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区分。

共识五 (强烈推荐)

恶性胸膜间皮瘤中常见的基因改变有TP53、BAP1、CDKN2A、LATS1/2、NF2 SETD2。对于年轻,无石棉暴露史,肿瘤家族聚集现象的患者,推荐BAP1 基因检测。

共识六 (强烈推荐)

I-IIIA期的上皮样胸膜间皮瘤患者是手术治疗的良好适用人群,因此对于可手术的上皮样胸膜间皮瘤患者,专家组建议采用手术治疗,术式采用胸膜切除术或剥脱术。

共识七 (强烈推荐)

对术后患者,如患者有良好的PS评分、肺功能和肾功能,腹部、对侧胸部或其他部位不存在病变,可考虑术后半侧胸腔辅助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需吸氧治疗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不能提高生存率,不应考虑术后辅助放疗。

共识八 (推荐)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便捷,应用场景广且副作用轻,在有条件开展的机构,可以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新模式。

共识九 (强烈推荐)

对于ⅢB-Ⅳ期以及不可切除的Ⅰ-ⅢA期患者,一线治疗优先推荐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以及贝伐珠单抗或者使用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肉瘤型优先推荐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

共识十 (强烈推荐)

对于一线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患者,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也推荐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选择。

共识十一 (强烈推荐)

对于一线治疗未使用培美曲塞的患者,二线可选用培美曲塞。

共识十二 (强烈推荐)

恶性胸膜间皮瘤姑息和支持治疗的重点是疼痛管理,以及缓解呼吸困难和缺氧症状,癌症疼痛管理方法为药物治疗。对于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可保留实质性的减瘤手术,如需处理胸腔积液,推荐使用滑石粉胸膜固定术或胸膜导管引流。

共识十三 (强烈推荐)

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在积极治疗后每3-6个月应进行1次胸部和(或)腹部CT复查。

王谦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宿迁市中医院院长、江苏省最美医护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Texas Tech University访问学者、江苏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副主任,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及第一军医大学。擅长肺小结节及胸部肿瘤中西医综合诊治,肺部感染及呼吸危重症中西医综合诊治,咳嗽中西医综合诊治,介入肺脏病学。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兼肺癌学组委员,肿瘤学杂志青年编委。从事呼吸病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在国内率先开展6-10mm肺小结节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以及MRI替代PET肺穿刺定位技术,熟练掌握经支气管镜用于诊断的EBUS-TBNA、cTBNA、EBUS-TBLB、TBLB以及内科胸腔镜,熟练掌握经支气管镜用于治疗的热消融术、冷冻术、支架置入术、异物摘除术以及硬质支气管镜,熟练掌握各种有创及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国家中管局应急攻关科研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 16篇),参编专著5部(英文专著1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编肺癌相关中国专家共识3部、参编2部。

门诊时间

宿迁市中医院门诊地点

每周二上午

门诊四楼名医堂

每周四上午

门诊二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宿迁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呼吸内科始建于2007年,即中医系的肺病科、到2009年形成独立的二级分科,2020年06月正式将肺病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有医师12人,其中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1名、硕士5人。科室开设专科、专家及专病门诊,下设睡眠呼吸监测治疗室、肺功能检查室、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室、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呼吸实验室、以及专科研究室等。科室承担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是江苏省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宿迁市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19年加入江苏省中医呼吸联盟。2020年创建为宿迁市中医学重点专科,2020年通过国家级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达标单位、2022年创建为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病房开放床位43张,现有护理人员18人、床护比1:0.44。能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肺系疾病。病房有独立的中医综合治疗室,呼吸实验室。并配备有有创、无创呼吸机、气压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床旁快速自动生化仪、血气分析仪、电子气管镜等检查及治疗设备。科室在治疗咳嗽、肺胀、喘证及哮病等方面中医药特色突出;在宿迁市率先开展“冬病夏治”,并积极开展中药熏洗、温针灸、耳穴压豆、中药雾化等中医传统疗法,建立了中药熏洗、温针灸、耳穴压豆、中药雾化等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