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文化 > 二十四节气养生 > 正文

清明

来源: 日期:2023-03-02点击:

清明,《历书》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时节人体生理反应

过敏性疾病增多。

清明时期,百花吐蕊、万物抽芽、花香四溢,很容易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所以过敏性体质的人易皮肤过敏,出现红、痒、斑疹,俗称为荨麻疹。

情志易抑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们心中惆怅,就会引起气机不畅,发为郁证。在这个节气,肝脏最易受影响,轻者肝郁气结,久不纾解,会郁而化火,或与痰相合发为痰气郁结证,进一步累及他脏,则易出现心神失养、心脾两虚、肝肾亏虚的症状。

疾病多发 清明时节,气候还不是很稳定。

从中医角度看,此时“乍暖还寒”,人体内外阴阳平衡不稳定,气血运行波动较大,稍有不当,就会导致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的疾病,支气管哮喘、皮肤病、冠心病等疾病常有加重,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清明养生原则 清明食补

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清明是一个重要节气。此时养生保健重在与自然同气相求。那么,饮食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古人云:“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乃顺天理。”清明应多食用当时、当季、当地产出的水果,这类水果与当地、当时的季节相适应,能帮助人体自我调节。应适当进食韭菜等时令蔬菜,还有红薯、白菜、萝卜、芋头等具有温胃祛湿作用的蔬果。清明时节不宜食用“发物”,如笋、鸡等。

清明还是冷暖空气交替相遇的季节,人体常因湿困、肝阴不足、而四肢麻痹,这时不妨用菊花与桑椹或者枸杞子泡茶。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降低血压等作用;桑椹有养血柔肝、益肾润肺的作用;枸杞子滋补肝肾且养血。除此之外,滋阴润肺、益气生津的银耳粥也是非常好的食物。

睡眠充足

反常的睡眠时间是扼杀阳气的一大杀手。熬夜迟睡使阳气过度损耗,赖床不起也会使阳气受损。所以,一定要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才能顺应自然,达到身心健康。

清明多备衣,保暖有方法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说的就是清明前后,人们更换衣服总是过于频繁。而这个时节,天气随时可能转变,特别是昼夜温差较大,应注重保暖,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时穿脱的外套,防止因受寒而引发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