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文化 > 二十四节气养生 > 正文

雨水

来源: 日期:2023-03-02点击:

雨水是24 节气中的第 2 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早春“捂一捂”,有量也有度

雨水前后,注意春捂秋冻。春天换装要谨慎,不可骤减。雨水时穿衣原则是“下厚上薄”, 这既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畅达的特点,同时应和了老话“春捂”的原理。

雨水前后,正处于阴退阳长、寒祛热来的转折期,不能过早地减少衣服,应“春捂”一段时 间。如果天气一暖和,就将那些棉衣束之高阁,可能在早晚,或者一个倒春寒中,人的健康 就随之被耗损。

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年人气弱骨疏,怯风冷, 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腿、足部保暖要到位

腿部保暖:雨水时节,天气温差比较大,会让老弱病残者,特别是“老寒腿”患者吃不消。 做好腿部的保暖,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人之足,犹如树之根,人老足先衰,树老根先枯。春天洗足,升阳固脱;夏天洗足,暑湿可祛;秋天洗足,肺润肠濡;冬天洗足,丹田温灼。

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其脏腑、器官、四肢、百骸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关联。对足部进行浸浴和按摩刺激,通过经络传到内脏相关部位,可畅通全身气血,调节各脏腑器官功能,提高机体自我防御及免疫力。

雨水湿气重,粥养脾胃最得当

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但人体在这雨水的长期“滋润”下,不仅浑身会有黏腻感, 往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导 致损害脾胃。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一 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湿,万病之源

湿气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一、舌头变化:舌头边缘有锯齿;二、大便形态:溏稀不成形。

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记载:“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脾 (胃) 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在中医看来,脾 (胃) 属土,土姓敦厚,有 生化万物的特性。在雨水时节多雨,“湿气通于脾”,应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将多余的水分排 出体外。若想脾胃安,食粥当为先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 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曹雪芹也是极其好粥,在其所著的《红楼梦》中写粥的地 方颇多。如健脾养胃的茯苓粥、养心除烦的小麦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滋阴固精的胡桃粥 等。

安全实用的经络祛湿法

湿气重?按一按这两个穴位,湿气全跑光。一是承山穴,二是足三里穴。

轻轻按压承山穴会有酸胀感,说明体内有湿气;按揉一段时间之后,身体会微微发热,说明湿气已经在散发出去了。

承山穴,在小腿肚下方正中。承山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的湿气。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第一穴。湿气重的人,用手拍打足三里,则会产生酸胀感,时间要达到3 分钟以上。

脾经上易淤堵的部位为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属于脾经上健脾利湿、消肿利尿的特别好的穴位。脾经不通、湿气郁结时,按此穴会感觉很痛,要多推揉此穴来打通脾经。每天推推脾经,排湿的“管道”就通了。

记住推时,一定要从三阴交穴往阴陵泉穴的方向推揉,别推反了,要反复推。推的过程中,要去找最痛的点,这个点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这“脾经管道”就打通了。

推健脾线祛湿。从三阴交到阴陵泉的这条线就是健脾线。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叉点,可以调动肝、脾、肾这三条经络的气血以通畅脾经。然后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

雨水节气保健药膳

猴头菇煲鲜鸡汤

【材料】鸡1 只,猴头菇 250 克,黄芪 50 克,姜 15 克,食盐 4 克,植物油适量。

【功效】具有补脾益气、助消化、抗肿瘤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缺乏等患者。

【制作】将鸡内脏去除,洗净剁成块。在锅中放适量油,热后爆姜片,下入鸡块爆炒片刻,倒出。将黄芪洗净,与鸡肉一同放入煲中,放适量清水,大火煲沸后再改小火煲2 小时,汤成去黄芪。猴头菇洗净,切成片状放入鸡汤内滚熟,加食 盐调味即可。

眉豆花生煲鸡足

【材料】眉豆、花生、猪瘦肉各30 克,大枣 3 枚,陈皮 10 克,生姜 3 片,鸡爪 8 个,冬菇 5 朵,食盐适量。

【功效】健脾胃且不油腻,具有益气、消肿之功效。

【制作】将眉豆、陈皮、花生洗净后稍浸片刻;鸡爪去皮、甲,洗净切开,沸水

焯一下;猪瘦肉洗净,大枣去核。将上述所有备好的材料一起放入瓦煲内,然后加适量清水,大火煲沸后,改小火煲2 小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