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5岁的患者因感染性休克陷入昏迷,血压骤降、多器官功能告急,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在宿迁市中医院急诊科骤然打响。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不仅见证了医护人员的仁心仁术,更彰显了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EICU)"生命堡垒"的硬核实力 —— 而 PICCO 技术这一 "救命神器" 的精准应用,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01
生死时速:"精准导航" 破解救治困局
85岁患者因严重全身性感染引发脓毒症休克,入院时已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急性肺水肿、急性肾损伤及心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诊断明确。脓毒症休克需液体复苏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但患者心功能储备极差,容量负荷过重将直接加重肺循环淤血,导致氧合功能恶化,形成“补液 - 心功能衰竭 - 低氧血症” 的恶性循环。

传统循环监测指标(血压、心率、尿量等)仅能反映循环系统终末效应,无法精准评估心脏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及血管外肺水等关键参数,难以指导个体化容量管理策略。在此背景下,科室果断启用PICCO(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通过股动脉与颈内静脉置管,实时获取心输出量、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血管外肺水指数、心肌收缩力指数等核心参数,清晰揭示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血管外肺水增多、容量负荷过重的病理生理状态。


基于PICCO监测数据,医疗团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实施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联合 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体内多余容量,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动态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治疗 48小时后,患者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血管外肺水指数下降,肾功能恢复(尿量增加);96小时后循环稳定,成功脱离呼吸支持,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PICCO 技术在我院急诊科已经成为抢救危重症病人的 “制胜法宝”。面对复杂多变、多个器官同时 “罢工” 的凶险病情,比如严重的感染休克、急性呼吸衰竭、严重烧伤或极高龄患者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传统监测手段往往显得力不从心。PICCO 就如同一位冷静智慧的 “探照灯”,它只需要在患者大腿根部的动脉和脖子上一根静脉放置细小的管子(比传统方法更简单安全),就能持续、实时地告诉我们医生病人体内最核心的生命信息:心脏究竟泵了多少血?体内水分是过多还是过少?肺部有没有悄悄积水?这些直观的数据让医生能够以分钟为单位精细调整治疗方案,破解 “要升压就不能多补液,要多补液心脏受不了” 的难题,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的机会。
02
硬核实力:EICU 构筑生命最后防线
作为捍卫生命的最后防线,宿迁市中医院汇聚尖端监护抢救设备,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生命堡垒”。科室开放床位12张(急诊病区6张、EICU6张),拥有由 18 名医师(含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5名,其中5名研究生)组成的精锐团队,成员均经严格培训,多人赴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并取得 CRRT、重症超声、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等专业证书。
2024年起,科室与昆山中医医院达成南北帮扶合作。在昆山中医院帮扶下,科室积极引进新技术,目前已能常规开展CRRT、血液灌流(HP)、IABP、PICCO、气管切开、俯卧位通气、人工肝、鼻空肠管置入、重症超声、床旁纤支镜等核心技术,对各种药物中毒、多发伤、脓毒症休克、ARDS、MODS、急性心脑血管意外、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等危重症救治经验丰富。
医护团队24小时待命,闻令而动,时刻为守护生命争分夺秒。在宿迁市中医院EICU,每一次抢救都是与死神的较量,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这里,是生命的最后防线,更是希望升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