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尤其是新春佳节,孩子们在家里吃得多、吃得腻、动得少、睡得晚,这种现象很普遍。
中医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且,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没有节制,超过了脾胃的承受能力,脾胃不能正常运作,便会容易出现积食的问题,导致小儿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
如何判断小儿积食了呢?
(一)看胃口:平时孩子吃饭胃口很好,突然食欲下降,出现厌食,排斥食物,不想吃饭;
(二)看睡眠:“胃不和则卧不安”,当孩子出现积食时,晚上睡觉就会翻来覆去,喜欢俯卧睡或者贴墙睡。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夜啼或者哭闹。
(三)看舌苔:积食的孩子舌苔往往是又厚又腻;
(四)看口气和大便:积食的孩子,早晨起床口气异味变重;有的孩子会出现为大便酸臭,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
如何预防小儿积食呢?
民间常言“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孩子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消化能力尚未发育完善。让孩子保持适度的饥饿感,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化,避免积食等问题。每餐不宜让孩子吃得过饱,遵循“七八分饱” 原则即可。
合理安排用餐时间也至关重要,应保证孩子按时吃三餐,并且在睡前2 小时坚决不进食。睡眠期间,肠胃蠕动减缓,若此时进食,食物难以消化,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在饮食结构上,要适当控制孩子的饮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如炸鸡、蛋糕、奶油制品等,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油脂、糖分和添加剂,过多食用容易导致孩子肥胖,还可能引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尤其是零食和饮料不仅营养价值低,还可能含有一些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分。
应鼓励孩子多吃蔬菜,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肠道蠕动,比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粗粮也是孩子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像玉米、燕麦、糙米等,它们富含B 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够提供持久的能量,帮助孩子保持饱腹感,减少对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饭后适当运动也很重要,如散步、互动小游戏等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吸收。
既病防变,如何解决小儿积食
如果孩子出现了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消化不良的症状,积极处理,防止疾病进展加重。
1.食疗法
饮食要清淡,适当减少进食量。
出现腹胀,可以用橘皮、萝卜煮水或者煮粥。
吃肉食多,可以用山楂煮水喝。
吃面食多者,可以用炒麦芽煮水喝。
2.推拿法
通过清补脾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揉腹等推拿手法,起到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
3.中药贴敷
选择中药山楂、枳实、白术、木香等药物粉碎贴敷于神阙(肚脐)、中脘穴,达到理气健脾的作用。
以上方法仅适用于对症、轻症孩童,如出现病情加重,家长要加强重视,送医治疗。